3月底开始我看到了一些不祥之兆,中小创板块出现了一批持续调整的个股,但是更多补涨的个股将股指进一步推向高潮。
以第一个转折日3月24日开始算起,创业板那一天成交量1456亿已经是迄今为止的天量,创业板指数上涨5.4%;中小板次天量2739亿,后来4月8日有个2798亿的天量,记住这个时间,中小板涨幅11%;3月24日这一天中证500指数成交量2872亿,4月8日这一天成交量3077亿,迄今涨幅16%。这是代表中小创个股的分类指数表现,那么代表大市值股的指数表现又如何呢?
沪深300指数在3月24日的成交量是5748亿,这比去年12月的7000亿天量差远了,在4月8日的成交量是6511亿,迄今涨幅为13.6%;上证50指数3月24日成交量1939亿,这个数字在之后的行情不断地被刷新,最大成交量出现在4月9日2754亿,与成交量不断放大相对应的是指数涨幅达到了18.6%,是各分类指数中涨幅最大的一个。
从3月24日之后两市合计成交量并没有增加多少,3月24日这一天成交量合计14394亿,而4月8日两市合计天量为15544亿,增加了千亿,不足10%。新开户数据、持股账户数、参与交易的账户数据虽然在不断增加,但是已经无法为市场提供更多的能量。场内资金只是在不同的板块之间流动。
如果说3月24日是第一个转折日,代表着创业板的颓势开始,那么4月8日是第二个转折日,代表着上证50指数的鹊起,第三个转折日应该是4月16日。
问题是4月8日前后究竟发生了什么?第一个是那一天香港股市在北水南下的冲击下大涨5.79%;第二个是,在此前后舆论界在力挺中国牛市的同时大力质疑中小创的估值泡沫。两股力量的交织影响在4月16日随着中证500和上证50指数期货的上市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。
如果仅仅看现货市场并不那么显眼,但是如果观察两个新指数期货的表现就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的局面。开市伊始,中证500大幅贴水200多点,而上证50则大幅升水。盘中虽有所波动,最终收盘基本保持了各自升贴水幅度。
4月16日之后,由于新股发行压力的减轻,股市按照惯例将会迎来一段上涨过程,但是种种迹象表明,今年以来引领风骚的中小创已经走到了尽头。因此我只能决定将近期抄底的个股尽快再度清仓出局。至于是否参与大股票的行情,我认为这已经是我能力之外的事情。
是的,别了股市!但是,期指我来了!
